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爱学社兴亡始末-WsbisOK
“
因之所成,为我爱学社运动之全记录。志在将自己所清楚的前后经过、人员工作及宗旨本意原本记录,不敢分毫隐讳。必可看到本人及本社的种种问题,各样荒谬,我不做判断。如影帝说吸血莱恩,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本文初衷,即为一全纪实、备忘录,藏之无名丘,传之野人村,山城小邑,中医美容培训后之来者,有以知我。
”
01
—
前言
事隔六年机甲触手时空,有关爱学社的讨论又进入了公众视野酥油饼文集。我为一些人感到欣慰。就我所知,这些讨论其实一直存在。六年间,不断有研究者致信我来询问当年一些情况。我虽在这些问题上保持沉默,但不妨碍我对他们工作的钦佩。正是有赖此辈,爱学社如今才能以一个清晰的形象重为大家认识。我由衷感谢他们。
现在回想起来,爱学社确已经消失六年了。六年来,它虽从未宣布解散,却也毫无存在的仍何迹象。假如我们一个朋友在某一天离开,我们会关心他去了哪里,记挂他何时回来。爱学社走了,除那些研究者外,少有人关心记挂它。现在我们知道,作为二十一世纪最不重要的一场运动,它不仅同当今之各种社会文化毫无半分关系,且还难得地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可即使如此,爱学社仍然得不到大众的认识关心,倘若没有这些研究者可敬的工作成果,还会一直被忽视下去。这是我尤感痛心和遗憾的。
幸而爱学社今天又以这种方式引起了世人关注,而六年来一些同志们的询问关心与研究者们的一念执着,让我实感有留下爱学社历史的价值和必要。作为整个爱学社运动的第一当事人,也是最直接负责者,倘若说何人有能力且有责任将爱学社全景始末如实记录下来,那此人便只能是我。怯于笔力,未敢轻易弄管。而今,一来随时疏忽,所隔日远,当年记忆情景,渐渐消解。二来多承同侪殷殷热切,每每督促,使我感到尽快留下文字记录的紧迫性。才敢下笔,下笔必确。惟我所知,知无不尽。但因已去六年,一些细节有所遗忘错误,实为素性驽钝,记忆力差,无法疏而不漏。所以于我不能认定,事非确凿的一些公案、细末,概不做记述,惟待后人研究。
因之所成,为我爱学社运动之全记录。志在将自己所清楚的前后经过、人员工作及宗旨本意原本记录,不敢分毫隐讳。必可看到本人及本社的种种问题,各样荒谬,我不做判断。如影帝说,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本文初衷,即为一全纪实、备忘录,藏之无名丘悠然农庄,传之野人村,山城小邑,后之来者,有以知我。
02
—
天门、森帮、爱学社
如同1978年后的CPC不是1978年前的CPC,爱学社最初也不是爱学社。爱学社前身是一个名为『森帮』的学生组织,知者寥寥,一个爱学社前成员,八成从未听过森帮。(此处,“八成”不是一个俗成模糊词,而是以比例得概率言,指知晓『森帮』成员数只占后期爱学社成员总数20%左右,即当我们看到一个爱学社成员,他都有80%的可能性从没听说过『森帮』。)而凡是知道森帮者定会了解,每当我们叙述爱学社时,森帮始终是一个绕不过的课题。那么森帮是什么,它如何而来崔俊浩?要知道这些,不能不提『天门』。
约在2012年春夏,天门成立了。以我们现在的标准看,它是一个学生帮派组织。天门没有宗旨或纲领。只是借助凝聚初中生间浅薄的认同,来给予那并不存在的归属感,释放身份焦虑。简单说,是一个没什么意义的组织。我们没有看到天门在年级称霸乃至学校话事,或争夺厕所吸烟权等方面所做的贡献。相反,它一直雌伏在九一八班这块贫瘠土地上,贪婪地吸收着自己的成员。
关于天门与森帮的那段往事,谁也无法仅凭记忆去试图复原。所幸我还保存着那份珍贵的历史文件,即《讨逆檄文》(下简称《檄文》)。《檄文》是由我起草的一份宣告书,所言有三:
一、天门由孙凯旋建立,在班内吸收成员,规模至少达到了三十三人。
二、成员王小宇进行了架空夺权活动,致使孙凯旋寻求退出天门,找到我创立了新组织,即森帮。
三、为名正言顺,森帮改名爱学社,与天门决裂并宣战。
我以《檄文》为根据回忆了当时情况,得出:《檄文》是一份政治宣传文件,有着明确的主观目的。老实说,它就是我模仿陈琳那篇令曹操“头风顿愈”的著名檄文而写的。因此,虽大致记录了事件的前后经过,所涉人事。但春秋笔法明显,感情褒贬强烈,很多细节并不符实。作为原作者,也是当事人,在我之后,可能再也没人能知道事实情况究竟如何。可以说,令《檄文》流传下去而不做说明,即让世人被一份宣传文件所遮蔽,这是我不能坐视的。怀着这般心情,我将以前文三点为基础,以自己所了解的真实情况进行澄清如下:
一、天门实际由王小宇建立,孙凯旋是当时学业优秀之一分子,但无心于帮派活动。可以肯定的是,他只是被王小宇立为旗帜,充当门面,招揽门徒。天门在王小宇的运作下顺利壮大,多次活动,声势日盛。造点将录,分封左护法右护法一干人等。
二、天门的迅速扩张引起了我的焦虑,天门中人所产生的一种刻奇氛围,令我感到自己时刻有被同化的危险。其次,天门党首王小宇的成功激起我的创业欲。我决心建立新组织闫博雅,主动找到孙凯旋,请其加入。凯旋温润君子,好好先生,对我的要求一应满足,实则不想费心无聊事务周瞳探案系列。天门是很好的名号,四九年议国号,毛虽意在中华民国,多方因素下还是用了PRC。我不愿多费时间,便将新组织命名为森帮。事后看来,这绝非一个合格的名称。初中生组织的名号要求不高,炫酷最佳,达意为次。森帮既不炫酷银色的毡房,也不达意。用王小宇话说,是“一群想穿森马又买不起的人”。不过现在名字无关大雅,因前阵子天门人的大肆横行,已招不少冷眼,我考虑只要竖起旗号,必能团结到反对势力。事实印证了我的想法,这个时代的森帮,就是作为“反对党”而存在的。
三、在第一次午间集会中,我们相互确认了组织的成员,约十人,我尚记住名字的有:马小听、许小超、胡小杰、曹小阳、高小猛、赵小鹏、姚小毅。这些人在会前一致觉得组织名称过于狭隘,无法彰明大义。于是我暂拟待议组织名称“爱学社”,想交会议讨论,会议不加讨论,一齐通过。会后发布《檄文》公告,确定组织名称是爱学社,历史就这样被决定了,这是我事前如何未能想到的。后来有研究者联系我,询问为何会拟爱学社作组织名称,它本来涵义是什么。兹事体大,我从未透露。现在过去多年,各当事人也天涯零落,不知音讯,尘埃落定,再无保密必要,所以这些内情我会在下文详述。
当时的爱学社是一个扁平化组织,只由我作为会议召集人,一起商议如何采取行动,打击天门。我们约会议两三次,热烈讨论了诸多行动,每个行动都计划能彻底把天门置于死地,当然,无一实施。因未留下会议记录,这些计划究竟为何,我竟也不得而知。但当时我很清楚,若不能尽快采取实质行动,那么爱学社势必夭折。
机敏的读者早已注意到,为何天门和爱学社都会首先示好孙凯旋。这是因为在初三紧张的课业中,每周晚自习都要进行考试。通过组织传递孙凯旋等人的答案,是对组织最好的宣传。因为爱学社的出现,天门在这项工作中遭遇阻力,但爱学社同样不占优势。面对胶着局势,意外发生了。我由别处了解到各班每次考试的数学试卷都来自同一套名为《金考卷》的中招真题。这套真题正安静躺在某书店二楼一个不起眼角落里,任意购买。于是,每当数学考试开始十分钟,老师坐回讲台上,便有一张纸条在同学间流传,上面除了当天试卷的答案,还有一句爱学社广告:“加入爱学社,共展鸿鹄之志。”有时下面另有一行小字:“天门中人不得查看!”这些如今看来略显稚嫩的文案,说明其时爱学社只是一个羸弱的学生组织,它没什么远大理想或艰巨目标。实际所事工作只有一个,就是传抄答案。爱学社的名称即是来源于此:爱者,同学间友爱互助,体现在工作中是互相传递;学者,学习学术,在当时便指答案。爱学社即发扬同学间友爱互助的精神,相互传递考试答案的组织。也可以是同学之间友爱互助,共同学习的社团。这是后来很多人未曾想到,也是我首次披露的。爱学社的这个由来,显然并不光彩。但历史就是这么讽刺,一些在后来看来很伟大、光荣、正确的事物,在发展最初可能也很随意,很人情,甚至很龌龊。我觉得,打破爱学社如今这个一尘不染的形象,让人们能够平和地看待它,对爱学社是福而非祸。
由这名字我们知道:爱学社当时唯一的实务,就是传抄作业,而唯一的目的,就是推翻天门。爱学社做到了,那些稚嫩的文字,能给天门以直接打击。我心知当王小宇看到那些字条,他会明白自己已经输了。
我们现在常把对天门的战争比作一场艰巨攻城战,以为城破之日,天门会纵火焚城,短兵巷战,以自己的悲壮祭奠自己的死亡。事实不是。一夜之间,人们都不再谈论天门淘宝人生。我一心想作为战利品得到的天门点将录亦不知下落。天门消失了,好像从未存在,记得它的人只有当初反对它的人。后来例会上,我们认为这个结局极为讽刺,心中所念也非胜利的喜悦,而是对天门这个一时枭雄鸟飞无痕的唏嘘。当时众人并不知道,在不远的将来,爱学社也会迎来相似的命运。
03
—
天门之后
如果说当初成立爱学社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消除天门暴政,那么天门之后,爱学社已然成为新天门。与旧天门有所不同,爱学社再没找到对手。没有对手并不意味着独大,恰恰相反,最开始作为“反对党”活动的爱学社,在它所反对的天门这一政治实体消亡后,似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们努力寻找着某种意义,着手扩张支部的工作,打算通过各自关系圈,先在一批班级建立基层组织。依大家的设想,爱学社可以发展成为共济会式的社团,不过这只是每人心中的蓝图,而非桌面上的实际计划。
这项工作甫一开始便失败了:临近六月,大部分人已无心社团事业,开始为中考做准备。爱学社的发展由此进入一个低谷。为振作社团,我曾主导制定一个试图在中招考场上发扬互助精神的行动,但终因各种不可抗因素作罢。自此至九月,我亦无暇社务,爱学社进入了一段蛰伏期。
九月开始,老爱学社成员分散至各高中。此时社务荒废经月,我紧急联络老成员,企图在各校建立分部。因为没有实务,无以宣传,社团的发展遭遇了挫折。此时,爱学社已建立并斗争了不短一段时间,但仍未有一共同的理念或说主义。这在我看来是当时社团发展之最大掣肘。现在我们知道,爱学社成立最初是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学业为主要事业,但此事终究不上台面及伟佳。更不可能以此为共同纲领,终身事业。我们也有意了掩盖爱学社早期的这些历史,试图寻找转型的机遇。
在当时众人看来,确立一个共同主义极为必要且紧迫,但此问题万不能轻率决定。主义的选择背后是道路的选择,也是社团性质的选择。走到现在,我想让爱学社成为一个泛政治团体,领导学生群体在未来可能的民主运动中作出努力。最终作为政党,在或许永远不会举行的大选中参与角逐。这个建议最终不可能被采纳,成员年龄结构的低龄化注定了此时爱学社的怯懦与短视鸟鸣涧的意思,他们不敢设想会在今后和这个国家的执政党正面交锋,也无意于改变国体。议题不得不搁浅,这也让我第一次看到了组织的软弱性。然而社团要继续发展下去,没有合适的理想,我们也许可以装作有。天无绝人之路,石原慎太郎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钓鱼岛事件。
04
—
反日爱国运动
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决定对钓鱼岛进行所谓“国有化”。同一天,中国政府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点基线。与此同时,中国各大城市陆续爆发反日示威游行,反日情绪飘荡在这个时间中国的上空,无比浓烈。
我们敏锐地察觉到时局变化带给爱学社的机遇。我记得那是一个周末,学校一楼卫生间玻璃窗上贴出了爱学社第一张反日海报。海报内容为我手绘:一个大汉捏着一条瘦小猥琐的虫子,以国旗为头颅分别代表中日两国。右下角清楚署名:爱学社宣。卫生间是一个楼层每人都要去的地方,确保每人都能看到我们的海报。第一张海报是做试水,效果却大超预想,观者如堵走出西柏坡。
试水海报。
我们火速印制了新一批海报,内容诸如抵制日货、钓鱼岛是中国的苍老师是世界的等等。全部张贴在每层的卫生间,如此人人都会注意到我们的宣传。这些海报的效果非凡,爱学社声势直上云霄。以至于当夜晚我和爱学社成员刘强在操场跑步时,都可以听到周围人在谈论爱学社。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神秘组织,而且与其叫爱学社不如叫爱国社。(我们没有听从这些人的建议,因为那时交流作业仍是爱学社一项重要业务。)
爱学社的海报在当时主流社交网络上一度流传。
总之,爱学社开始崭露头角,它的事迹也在社交网络上一度流传。当每个人都在谈论爱学社,那么爱学社便来了。爱学社各个支部趁机大肆扩张,吸收同志。组织日益壮大,再没什么比看着自己所投身的事业获得成功更令人愉悦的了。当时包括我,每个人都被这种成功托举着漂浮起来,殊不知这正是在为爱学社后日的覆亡埋下了伏笔。
爱学社在九月初不过十几人,经过反日爱国运动后迅速膨胀到四五十人,且在不断增加。(这些数据来自我的记忆,当时肯定是制作了联络名单等文件,可惜现在都已亡佚,再不能找到。)规模如此,我们却始终没有一个确定的意识形态和宣传口径。当从云端落回地面,我们不得不开始面对这个问题。爱学社的每次突破皆是因为有斗争的目标,之前是实在的天门,如今是虚幻的日本。它们是劣马,进退不受我们控制,但却必须驾着它们才能行动。此时,随918临近,全国的反日运动持续升温,邻地已有示威。事情到此地步,集结四五十人的社团必须继续斗争,否则很会瓦解。我核心几位成员预备策划本地第一场游行phiten,重新夺回主动,以此凝聚人心。而在设计口号和路线时,大家都陷入了疑惑。我们真实感觉到,事态已脱离我们控制过久,也偏离我们本意太远。爱国主义不论是什么,只在我们这里,它当真是做一块遮羞布了。人于群体中行动不受本身控制,而是在集体无意识的海洋里俯仰。我们不想自己所为之自豪的事业,不过是别人棋盘上的一枚小小棋子(甚至算不上),我们更不甘心主动去做这枚棋子。结果众所周知,游行并未发生,该案就此作罢。没几天,各层卫生间的海报也被撕了干净,无人知谁所为。有人说是清洁阿姨,因为窗口不明净可能会被扣工钱——堂堂反日爱国运动下来,只落得一地鸡毛。这鸡毛告诉我们,民族主义的此路不通,要继续团结愈来愈多的爱学社人,领导者需找到真正的任务。在此之前,先要改制小苏烟。
05
—
改制
爱学社到目前为止,支撑社务运作的仍是联席会议制度。我作为会议召集人,遇事召集会议讨论,会上分工各自负责。此制度在社团规模较小时灵活高效,也便是已不适应目前包含五十多人且在不断增长的社团规模。同时,社团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章程,规定活动规范与组织制度。以外,我更想确立的还是社团纲领,确定我们同志接下来奋斗的方向。
关于社团纲领,此时我内心略有想法。由于当时各学校只有名义学生会但不作任何工作,没有实际存在。基层的阵地他们不占领那就由我们占领,以每个班为单位建立我们的支部,发动同学,团结同学,成为一个学生自治组织,主张权益,并取得合法性。
我被委托起草爱学社的章程,包含以上纲领及组织制度。原稿同样再不能找到,我按记忆稍加说明:
爱学社由固高、永和、一中三分部组成,每分部由各班支部组成。
因固高是爱学社的主阵地,人员最多,故总部设在固高。总部由学术政治宣传等科组成,办公科为联络与统筹,置正副社长总负责。
社团全部权力来自社员大会,以周期议事,选举社长并行监督。
社团纲领为促进学生间联合自治,争取利权。这项纲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总算为全社五十多人找了事做,让人心不至涣散。
等等。
以上是草案。依照它,需要举行改制后的第一次全体大会来讨论,许多细节也在这时确定。届时章程将会成文,并以大会的通过来保证它的合法性。
我出于个人志趣,其实意在政治科长。但此时由于工作需要,暂行社长职权。我用谷歌翻译了爱学社英文名“Love Learn Association”,翻译极不准确,但在当时因为缩写LLA简洁美观便使用了。同时设计了社徽,黄子珈并联系制作徽章。原稿白底圆内,左下是红黑重叠两个L形几何图案,右上是正五方形。在制作徽章时,两个L形供应商并未根据手绘比例制作。正五方形我在西藏密宗图案中见过,商家没有相应图形,改以中国结替代。致使成品不伦不类,迫于经费卡卡跑丁车,只能使用。我将社徽发放,引起热烈反响,发放一空,却无人肯按要求佩戴。
商家给出的终稿,左方LL比例失调,缺乏美感。右上的正五方形被中国结替代。
藏传佛教图案,正五方形已经遗失,实际比此图形小了一圈,由五个正方形联结组成。(图源:gg99.photo.pconline.com.cn)
社团预计在当周周天下午的操场看台上举行第一次全体大会,永和、一中分部可派代表出席。我打算在这次大会上向大家阐明我们的纲领,希望得到集体的认同。我渴望通过本次大会,将我社真正团结起来。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这不过是我一厢情愿,因为在无人注意的某刻,尾声已经悄悄奏响。
06
—
失败的第一次大会
1921年7月,一群人从各地赶来上海开一个会。十几年后,当初的与会者们早不记得会议的具体时间,只知道是在七月中。他们便把开会那天当做七月一日纪念起来。爱学社的第一次全大会日期,现在同样不得而知了。或者说爱土之争,第一次大会从未举行。
从开会前数日开始,我便一直联络各位社员,确认其能否与会。我不想把决定爱学社章程、领导层人选的权力,交由一个不具代表性的小群体行使。认为最好能全部参加,至少九成以上,以此保证大会的合法性。社员们却不置可否,使出席人数终究不得确定。
其间,我的工作也出现了问题:为吸引众多男成员积极到会,我宣称届时将有很多女同学,且皆容貌姣好,形状靓丽。而当杨洋洋(一位男社员,化名)问我袁圆圆(一位女社员,化名)是否为我所说之美女时,我称其不是,语气轻浮,夸大其词。我必须在此向该女士(现在是女士了)道歉,因我与她其实素未谋面,只在社交软件上联系过。我同杨洋洋所言,纯为鼓励更多成员参与大会,而所发言论绝非出自本心。我也万未料到杨同学会把对话记录发给袁同学,致使我在女性成员中的工作自此难以展开。男性成员也开始骚动,认为蒙受了欺骗。
我由此遭遇到公关危机。这场无妄之灾,给本就处于飘摇中的大会更添风雨。我虽极力解释,可是无力回天。更深层的原因是,此时爱学社成员虽有五十人之多,但大都是在反日爱国运动后闻名加入的,类似团员,他们缺乏真正的想法,当初加入是为标榜,如今消极是无实利。可谓离心离德,异声异气。总社不得不宣布大会延期举行。如今看到,爱学社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
随着大会的无限期延后,社务也几乎陷于停滞。膨胀的队伍使得曾经统一的意志被迅速稀释,而缺乏对立面的爱学社在此刻也失去了行动力,局势终于无法收拾。我一再呼吁,尽力将涣散的群体重新整合起来。然而事实告诉我们,以前的功业绝非凭借谁人之力,而是局势使然,身不由己。如同天门一样,爱学社也一夜之间淡出了人们视线,同时社务不再运作(交流作业的事业可能还继续了一段时间)。吞并完其余的气泡,自己也会旋即破掉。渴望驾驭历史潮流的弄潮儿,终究会被吞没在潮流中。
07
—
后记
爱学社销声匿迹已有六年,六年世事更迭人情改易,却仍有不少同志对爱学社恨恨不忘。信然,爱学社之失败,爱学社人不能辞其责。它不仅是一个时代的重大损失,也是萦绕在所有当事人心头的巨大遗憾。但我们不能改变什么,我们能做的,也许仅是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留之后世,传之其人,以昭永鉴。
我以为,爱学社失败之直接原因是不切实际地迅速吞并壮大,而根本原因是由其反对派性质带来的先天不足。通过不加挑剔的吸收成员,能获得组织规模在短期内的迅速壮大,同时也不得不承担组织效率降低,意识形态不一的问题。没有统一的思想,共识的理念,便不应该结为社团。这虽是爱学社所犯的低级错误,却不能等闲视之。而我最为痛心疾首的,是爱学社终究摆脱不了“反对派”的身份。它必须时刻给自己找到一个对立者,以此为行为动机的同时,转嫁内部矛盾,为反对而反对,为反对而存在。当无可反对之时,便处于无法存在之地。我们一直尝试让爱学社走出如此困境,却始终不得其法。究其原因,我想一是因为自身水平有限,毋需多言。二是因为四周环境。不惟当时,即使如今,也没有爱学社生长的空间芭乐苏,这已非我能讨论的了。
我只由爱学社的兴衰得到一些忠告,忠告不仅留给自己,也将告诉我的儿子们:年轻时不必结社,求同合流。因为都没有正常的知识水平,想集合众人做一番事,恐怕什么也做不了。反而归于聚众空谈,于事无补女装海峡。如果囿于小群体乐在其中,又会沉醉于互相吹捧的氛围,陷入无知与偏见的螺旋。寻求群体身份是没有自我身份的表征,以群体共性掩盖掉自我个性是一种自阉。我会由衷建议我的儿子们,多多读书秋筱宫妃纪子,同时不要满足于既有的知识结构,它们可能并不完备。多接收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具有独立人格。而后,才考虑结交社党,发表议论。这就是我的忠告。当然,我的儿子们看后,可能不以为然,认为不是给自己,或适合自己,甚至连是我儿子这一事实都不同意。那我也没有办法,毕竟是自己儿子。
最后,爱学社终究是失败了。在第一次大会前,它已行将就木,在第一次大会后,它即逐渐腐烂。诚如文首所言,爱学社从未宣告解散,因为众人耻于宣布,或者说谁也不愿作为这个宣布者。不管怎样,吾事终须有个了结。我想以这篇文章,作为一个终结,换来已故的安宁:爱学社一去多年,它再不会回来了。
(以上便是我所知悉的爱学社始末,自以为是有关爱学社史料中最为详细直接的。因为据我所知,已再无哪位亲眼见证全程,并实际从事过工作的同志了。当然,或因年代久远,或因当事人视角不同,本文一定遗失了许多细节。倘若同志诸公有对某些事件稍有记忆,能做补充的,请务必联系鄙人。让爱学社能给历史留下一个更清晰详实的形象,让后人可以理解吾辈所作所为。)